“过瘾!人在湖上跑,鸟在头上飞,感觉心都变轻盈了。”
4月21日举行的2018潜江返湾湖湿地国际马拉松赛,让襄阳“汉水悦跑团”成员陈燕林首次体验了平原湿地跑,跑过彩虹栈桥时,水乡美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。
上世纪70年代,一部反映潜江风貌的纪录片《水乡园林》在联合国公映,引起强烈反响,潜江“水乡园林”美誉由此而来。但此后数十年,因过度开发,当地湖泊面积退缩、水质退化,“水乡”名片黯淡。
去年,该市提出打造水乡园林精致城市,再织“水乡梦”。在“人退湖进”的同时,结合生态保护实现科学发展、高质量发展,昔日“水乡园林”正在旧貌换新颜。
生态修复湖域面积增加3.3万亩
返湾湖湿地被称为“潜江之肾”,原为洞庭湖的一个支湖,湖面最大时有4万多亩。过去40年间,当地人围湖造田,余下的水域里也是竹竿、网箱密布。2011年,返湾湖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时,湖域面积仅存不足7000亩,地表水质一度降到Ⅳ类。
2017年,潜江投身“长江大保护”行动,在全市各大湖泊中展开规模空前的护水行动。
在返湾湖,该市斥资21亿元启动生态修复工程,退田还湖、渔民搬迁、水上拆围……湖域面积一年增1.3万亩。
他们还引江水、通河水、连湖水,使湿地迅速恢复生机。2017年底的监测数据显示,流入的地表Ⅲ类水,经湿地净化后的水质达到近Ⅱ类水,湿地鸟类品种从2011年的40种增加到119种。
湖变大、水变清,不只返湾湖。在白鹭湖、兴隆河等湖河沿线,该市分期退田还湖2万亩,关停拆除养殖场895家,关闭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,实现全市湖泊水质大幅改善。
让近2000户搬迁家庭安居乐业
生态修复工程中,近2000户居民搬出家、腾出地,如何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利益?“过去是渔民,现在是工人。”55岁的后湖管理区莫岭村村民陈光英说,去年10月,全家告别渔业,丈夫成为公园巡管员,自己为湿地修复工程打零工。
去年,潜江市启动包括马拉松赛道建设、水系连通、污水处理等8项工程在内的返湾湖生态修复项目,让退田还湖的638户农户成为建设者。
莫岭大队队长姚祖银算账:项目三年建设期,他们每月可从政府获得安置费、土地流转费近900元,加上打工收入,月收入至少3000元。
潜江后湖农场场长赵忠海说,建设完成后,还将组建物业、运营等公司,让这些群众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居住方面,总投资2.5亿元的返湾湖片区还建房本月开工,计划于年底竣工。届时,他们将集体住进电梯房。
2017年开始,该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保障力度,仅今年各类还建房计划开工9000余套,其项目之多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。
同时,该市通过实施新一轮开发区、镇处、管理区财政体制改革,落实飞地经济政策等措施,大力发展镇域经济,确保每一户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。
三大亮点片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
在“人退湖进”的同时,潜江启动城乡规划建设新战略:以返湾湖、兴隆河等为核心划出东荆新区、返湾湖片区、兴隆河片区三大亮点片区,以生态修复倒逼产业转型升级,带动辐射全市各区镇共同构建生态经济协同圈。“立足‘水乡园林’特色优势,我们借‘三大亮点片区’重构全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目的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,实现乡村振兴。”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说。
一年间,三大片区已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:东荆新区布局商务中心、市民中心、文化中心、汇金中心,是未来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区;返湾湖片区,是该市湿地观鸟天堂、慢城低碳生活区;兴隆河片区是城市生态景观旅游走廊,要打造自行车休闲慢道和自行车赛事基地。
如今,在这些从生态优势中孕育出的亮点片区中,各类资源被迅速聚合,城乡面貌正在迅速改变。
在龙湾镇、熊口镇等地,当地人不仅养虾种田,还以马拉松赛事为契机,发展体育休闲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业,崛起“运动小镇”“龙虾小镇”等特色小镇。在后湖管理区,刘鹏飞办起“世外桃源体验中心”,他种桃花、办花展,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过千人,其桃胶产品更远销十余个国家。
亮点片区公交、污水处理厂、绿道等15个公共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,正在悄然改变潜江农民的生活。过去一年,后湖管理区及周边乡镇1740户农户告别旱厕,村村有老年活动中心、活动广场。
生态环境改善,为潜江虾、稻等特色产业引来大批资本。去年,周黑鸭、安井食品等食品企业纷纷来潜投资,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年增15.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