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房网
您当前位置:潜江房网>潜江楼市>小编说房

同享文化蓝天

2013年08月28日 16:20     小编:     |0     点击:1962

扫描到手机

扫描到手机  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本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扫描到手机

  昨日下午六点半,南门河广场上,李女士正在调试音响设备,为集体舞做准备。旁边已有不少市民一边闲聊一边等待。“大家的热情都很高,基本上可以说是风雨无阻。”严女士笑着告诉记者,除了跳舞,广场上还有踢毽子、打羽毛球、轮滑等各种文娱活动,一到晚上,整个广场热闹非凡。
 

  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,我市对文化的投入逐渐加大,文化事业日益繁荣,其中以广场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。在园林城区南门河广场、园林青广场等地,不平时会举办各类文艺活动,而且市民娱乐健身还有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,大家都乐在其中。
 

  与市区文化氛围浓厚的场面不同,乡村的文化活动则显得相对贫乏。在积玉口古城村,一位村民告诉记者,古城村离镇上较远,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,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,每天早上校车把孩子们接走后,到晚上才送回来。老人们身体大都不是很好,能找邻居串串门,因为文化程度和身体原因,看书、上网几乎不可能。在记者走访的十几个村中,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。
 

  戏不多,书“看不懂”
 

  目前,我市农村文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:一是“戏”,每年都会有送戏下乡活动,其中花鼓戏100场,皮影戏30场,“潜江大舞台”等广场文化活动也会到乡镇举行,不过相对于全市300多个村,仍然显得捉襟见肘,平均下来,很多地方的村民可能一年也看不上一回戏。另一个是“书”,每年都有约3万本图书在各个区镇处文化站间流转,每个村还设有农家书屋,全市有393个农家书屋,每个书屋存书在1500本左右。这些书内容丰富且每年都会更新,对村民创业致富和丰富精神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。然而由于留在家里的很多都是老人和儿童,并不具备看书条件。且农家书屋管理员并非专职,受农忙、责任意识等因素影响,书屋开放时间、出借率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,“看不懂”和“借不到”给农村看书增添了难度。
 

  “阵地、粮饷、兵员”什么都缺
 

  “阵地、粮饷、兵员,我们都缺。”市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道出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无奈。她说,区镇处政府工作千头万绪,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是重点,镇、村干部计生、拆迁任务繁重,本来相对弱势的文化部门更是鞭长莫及,文化工作很大程度靠的是地方政府自觉重视。如高石碑、浩口等地由政府出资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,有的镇购置了娱乐健身器材。也有村自行举办文化活动,但场地、经费、人才都成问题,能在企业和村民中“拉赞助”,然后请社会艺人表演。“一场戏没有三四万办不下来,一年能请一次戏班很不错了。”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这样说。
 

  记者手记
 

  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市民素质,不是经济文化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落脚点,也是我市致力打造“文化潜江”的必要抓手,如何加大对文化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,别是农村文化方面的经费、人员投入力度,杜绝文化惠民“长短腿”,这也是今后全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。

分享到:
获取优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