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,是全国“产粮大县”,水稻种植面积很广。十几年前,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承包了地势低洼的湖田。这片田常常被淹,怎么种好成了个大问题。刘主权想到在自家稻田里试养小龙虾,次年获得了不错的收入。随后,他开始琢磨“虾稻连作”的种养模式: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,投入小龙虾,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,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,接着再种植水稻。结果,不但小龙虾获得了可观的收益,也没耽误水稻收成。这一下“虾稻连作”火了起来,当地农民纷纷效仿。随着农民养虾积性的提高,大量的冬闲田、低洼田被利用起来养虾。
稻田养虾不让农民增加了一笔养虾的收入,而且因为小龙虾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,再加上小龙虾生长对稻田水质的要求较高,因此虾农纷纷采用原生态的方式防病治虫,使得出产的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普通稻米。“虾乡稻”比普通稻收购价每斤要高0.2元左右,而虾乡生态稻米的市场售价每斤更高达20元以上。
为了更好挖掘养虾稻田的潜力,经政府推动,科技人员与农民协同攻关,“虾稻连作”后又发展出“虾稻共作”模式,即在稻田需要插秧时,将尚没有长大的幼虾先引到预先挖出的沟里,等到插秧完成后,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,这样变过去“一季稻一季虾”成为“一季稻两季虾”。由于实现了增收,农民提高了种粮的积性,使得近年来潜江稻田总面积年年增加,粮食产量也屡创新高。
不如此,潜江还在小龙虾产业链上深挖效益。潜江的华山公司打起了“虾壳”的主意,通过和武汉大学合作研发,建成了甲壳素深加工,把虾壳变废为宝,从中提炼甲壳素,用于生产医药用品、保健食品、化妆品等高含金量的产品。如今,在发展“虾稻共作”的同时,潜江还在探索虾龟稻、虾蟹稻、虾鱼稻等多样化养殖模式。在摸索中,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规程也逐渐成形。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化的种植模式,使潜江走上了一条独的现代化农业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