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炎炎烈日下,挽犁而耕的农夫;滔滔水浪中,逐浪而行的舟子。悠扬的编钟声里,‘漆凤、羽人’煌煌焕焕;高耸的黄鹤楼头,白云黄鹤,悠然浮空……”如此优 美、抒情的语句正是出自《磨坊塆》一书中,此书是一部以旧时潜江城区磨坊塆为背景,以史实为线索创作的革命历史影视小说。4月16日,记者有幸采访了本书 的作者--潜江作家董士贞。
董士贞祖籍湖北省天门市,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,是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。同时,他 也是一名作家,迄今为止先后出版了5部小说、2部诗集、2部散文集、1部教育专著和1部论文集等,总计约380万字。“这里摆放的一排书都是我这些年来的 作品。”现年75岁的董士贞,身着深蓝色的夹克,被皱纹堆砌过的眼睛里闪着照耀人心的光亮,他向记者一一介绍着他的文学作品。
1960年,董士贞来到潜江市任教,先后在潜江中学、熊口中学、原潜江师范任教。80 年代初,董士贞创作了以潜江社会生活为重心,描写改革开放的部长篇小说《直柳但歌》,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,后来又创作了反映从上世纪20年代 到50年代以天门为重心的江汉平原人民的斗小说《北堤青草》、反映解放后妇女命运发展的《女儿花》、描写改革开放后打工潮的《乡路》等一系列具有时代 征的作品。
董士贞认为,一切文化,要想真正成为民族的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,它必须符合国情,融入社会,关注人生,服务人生。 因此,他的小说故事多以乡闾情节,有真人、真地、真事为其背景,反映乡风、乡俗、乡情、乡语。
2000年,60岁的董士贞退休后,仍然对自己从事了一生的教育事业饱含热情。于是,他被受聘于广州珠江学院任教,期间同时担任院报编辑部主任、教学督导组组长。50多万字的《磨坊塆》是此期间创作出来的。
“2010年,我回到潜江,看到曹禺文化的兴起,我深深地为其宏丽巧制所感动。潜江亦是一座红色历史之城,李书城、李汉俊、傅慈祥、刘静庵等人都 是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史上的代表人物,是我们潜江的英雄、骄傲,我希望能以我之笔,将红色历史与文化相结合,弘扬中华民族文化,弘扬潜江的传统文化,于 是有了谋划《磨坊塆》的伊始。”董士贞回忆说,回到广州珠江学院后开始动笔,当时学院的工作很忙,身兼数职的他利用工作之余,奋笔疾书,期间遇到身体 不适也依然坚持写作。2011年,在经过数次修改后,终形成50多万字的初稿。
料想不到的是,2012年,小说刚刚形成基本稿,董士贞却因查出患有食道癌而住进了医院,开始了与病魔的斗。尽管如此,他仍旧不忘《磨坊塆》的创作,但 经过先后6次入院手术治疗,病魔将他折磨没有一丝力气,他得将在小说的后续修改、校对工作交给他的小儿子董建宇。2013年,《磨坊塆》一书由长江文艺 出版社正式出版,董士贞才是落下了心中一块大石。
经过漫长、反复的治疗,2013年5月,董士贞回到了潜江这片故土。如今的他精神饱满,脸上无一丝病态,身体逐渐康复。“我每天会和家人在环境惬意的公园里散步,偶尔执笔写些散文发表在潜江的刊物上,依然为潜江的文化事业发展做着贡献。”
“我看重文化,看重民族文化,看重不断充实活力的传统文化,也看重新进的现代文化。”董士贞一生执着于文化教育事业,热衷于江汉平原腹地传统文化的发展,对发展潜江传统文化,弘扬潜江红色代表人物的精神文化抱有美好的愿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