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2011年4月全国六次人口普查,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、7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3、5%。国际上,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%,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%,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。这意味着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。
面对老龄化脚步加快,我市如何积应对,近日,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。
模式:政府兜底,社会补充
长期以来,我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,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在制度建设、探索融资模式、养老模式、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成效显著。
政府出规划,财政担大头,社会补缺口。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关于建立高龄老人生活津贴的通知》等政策文件,同时《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实施意见》也正在酝酿之中。市人大组织爱心企业、慈善人士开展“人大代表关爱敬老院”活动,市直部门、企事业单位五年内认捐资金533、5万元,目前已到位资金 151、34万元。此外,各地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共收到捐款44、36万元。同时,启动农村敬老院改扩建项目,三年内共取省级资金600万元,地方福彩公益金配套480万元,完成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。
公办和民营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初步建立。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、7万人,其中农村“五保”老人2202人,集中供养1087人,分散供养 1115人。全市现有城市公办养老机构2所,床位500张,农村敬老院16所,床位1291张。在建的市老年托养,设置床位170张。工程竣工后,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1961张,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14张。投资3、5亿元的民办幸福城老年公寓项目目前正处在征地和规划设计阶段,预计三年内可投入使用,将新增床位250张。
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启动。竹根滩等社区组建了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,采取开通热线、定期上门、结对关爱等形式,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、送餐上门、医疗护理、健康体检等服务。2012年,投入资金70万元,在全市20个自然村和总口敬老院开展农村互助养老试点,建设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。今年,我市又向省民政厅申报了82个村,投入资金246万元开展农村幸福院建设。
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。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即将实施,对全市8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30元,9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50元,10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300元。老年人优待政策得到了落实,年办理老年人优待证5000多个,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。同时,老年人文娱活动丰富多彩,并成立了老年人协会、老年人腰鼓队、盆景协会、书画协会、门球协会等。
城镇:居家养老 社区依托
在章华南路农机小区一排小平房里,住着78岁的徐伦秀和两对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。徐奶奶没有老伴,与两个儿子分开独住,重阳节前夕因高血压突发晕倒在富迪超市门口,一旁路过的红庙社区网格员潘晖赶紧把她送到医院。
“徐奶奶,我们来看您了!”徐奶奶气色看起来很好,两间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,燃气灶、电饭煲、电视机等一应俱全,徐奶奶见到网格员潘晖后,赞不绝口。原来,徐奶奶手里有一份结对关爱包保责任书和一张便民服务卡,潘晖每周至少一次看望徐奶奶,陪老人聊天,或代办一些事务。
71岁的吕眼珍独居在红梅西路检察院小区的架空层里,一个女儿住在城区西门,三个子女在武汉、天门等地工作,平常难得回家看望。吕奶奶患有糖尿病,每月药费需要200多元,网格员余发根得知情况后,当即建议老人补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,可以报销一定的比例药费。
还有市水务局住宿区一排低矮平房内居住的84岁的陶士权,早年丧夫,抱养的儿子成家不久也病故了,属于五保户,身体还不太好。这一次到来时,得知老人生病住院还没有回家,大家心里都十分沉重。网格员廖兆惠说,她们经常一起来看望陶奶奶,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让老人感到很温暖。
红庙社区位于城区南门外,辖区内城乡居民混杂,外出务工人员多,留守老人多。今年5月初,红庙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,将社区423名60岁以上老人纳入服务对象,像徐伦秀、吕眼珍、陶士权等空巢独居老人(传统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的“夹心层”)便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确定的21名重点服务对象,享受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、医疗护理、健康体检等“殊帮扶”。
红庙社区书记李焕森说,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,而且是精神上的,除了给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外,还要给他们家庭的温馨。他们将以社区为依托、志愿服务为支撑,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,让老人在家里、不出社区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服务。
农村:五保供养 居家普惠
前日下午,记者来到杨市办事处刁庙村,但见家家户户正在掰棉花,去桃的棉花在门口堆成一堆堆雪花。4组70岁的周寿龙和66岁的老伴姚贤珍坐在自家门口,一边享受着晚秋难得的阳光,一边掰棉桃。
得知记者来意,周寿龙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,说:“现在,国家帮儿子在养老,我和老伴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养老金,还有办新农合到卫生院看病可以报销80%。我和老伴种了四五亩棉花和水稻,除了管好自己的口粮,每年还可以赚几千块钱哩!”
周先龙1964年考上城南中学,当过村干部,年轻时去过咸宁、恩施等不少地方,现在跟儿子一起住,劳动之余仍十分关心国家政策和家乡发展。周先龙说,现在国家的政策好,农村有低保、五保、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,村里五保户一部分在附近敬老院集中供养,还有一些老人愿意居住在家里,政府每年拨给1600元钱。
杨市敬老院紧靠森林公园,去年共投入260万元,新建1栋2层院民楼,维修改造厨房和旧院民宿舍2栋,重建2栋院民平房。院内环境优美,有2个鱼塘,有大片的蔬菜地和1个养猪场,广场上还有健身器材。
记者走访了敬老院餐厅、宿舍、开水房、医务室、活动室等,院民们高兴地把记者带进自己崭新的双人间寝室里,表示对生活条件十分满意。
杨市民政办主任陈诗咏介绍说,全处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07人,等敬老院全部住满可集中供养86人,分散供养对象21人,年供养标准为3280元,集中供养对象标准为每年5180元,财政补助3000元,养老保险660元,定额门诊500元,参加新农合60元,院办经济补助500元,春节慰问金460 元。
杨市办事处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033人,占总人口比例为13、38%,其中农村空巢独居、高龄失能、生活困难老人占很大比例。今年,杨市办事处向省民政厅申报了5个农村互助养老活动。